【書 名】第一人稱複數
【作 者】康麥倫.魏斯特
【譯 者】李永平
【出版單位】希代
【ISBN】9574670104
【語 言】繁體中文
【出版日期】2000年
【作者簡介】
康麥倫. 魏斯特 博士(Cameron West Ph. D)
在塞布路克學院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其論文是有關自己多重人格的親身經歷。目前與妻兒居住在舊金山。
【書籍簡介】
康麥倫.魏斯特,是一名有著深痛經驗的心理學家,在這本書中他敘述自己與「解離式認同異常」的抗鬥故事,包括身心如何受到恐怖的經驗,他透露出小時候經常被母親虐待,長大以後則陷落於分裂的生活之中,歷經許多駭人聽聞的經驗,以及原本快樂的婚姻如何瀕臨危機。然而其內容不完全黑暗,相反的卻為DID的病者帶來希望與鼓勵,並建議他們通過瞭解他人的方法來得到幫助。同時,它也是未來相關醫生的實用指南,在這種複雜的情境中,提供深刻的洞見。康麥倫. 魏斯特 博士提出其對受虐兒童的理論,他認為他們可以透過了解與接受他人的方法來得到完整的感覺,並且得以改造自己。
康麥倫.魏斯特是個擁有24個獨立人格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克服了重重障礙與困難,努力對抗病魔,更在從事心理學研究多年之後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將身為患者的心路歷程、親身體驗,以小說體裁呈現每個獨立人格浮現與抽離時的掙扎及人格與人格之間光怪陸離的對話,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讀來令人震撼不已,是想了解此一病症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文本。
學期結束時從圖書館借來《24個比利》和這本《第一人稱複數》,個人是先看完前者,再看後者。事前只知道這本書也是以「多重人格」為主題,(正確來說是「分裂性身分錯亂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 DID),但是直到看到封面簡介,才發現原來本書作者也和比利一樣,也是24個人格。
這本書和《24個比利》有幾個地方不同。本書的作者阿康有察覺到自己的身體裡還有其他的「聲音」,只是不願承認自己真的患有這種疾病,拼命想說服自己只是個瘋子。而這本書是他本人的現身說法,《24個比利》則是由別的作家所撰寫。我覺得這本書會讓讀者比較容易貼近他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讀來甚至比《24個比利》還要更感動。不過,相較之下《24個比利》對於各個人格的描繪稍微生動一點。另外,《第一人稱複數》給我的感覺是,它主要想傳達DID患者的心境、病情的治療、病患與家屬之間的包容與體諒,《24個比利》雖然也用很多篇幅描述心境和治療方法,但由於故事主角的犯罪嫌疑,讓焦點拉偏到「真生病或真演戲」的疑雲之上,這點讓我覺得有點可惜。
好像快要變成比較文了囧……話題還是轉回《第一人稱複數》好了。
故事中的主角阿康動了瘻管手術,生理上的脆弱帶動了心理上的問題。小時候曾經受到奶奶以及母親的亂倫虐待,當初為了逃避心理創傷而衍生出來的眾多分身此時開始冒出來。他雖然極力控制,但是還是無法絕對有效地決定什麼時候誰要出現。雖然他的妻子瑞琪很努力地要和他一起面對這些問題,但是阿康幼小的兒子凱兒卻不容易承受父親「人格轉換」時的那種驚嚇。阿康既不能將眾多人格拋下不管,也不能讓其他分身在兒子面前出現。他向幾位心理醫生尋求幫助,雖然百般不願但也去參加了DID患者的集會,最後他終於認清事實,認真地在各個分身和本尊的生活中找尋平衡點,並且取得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我想,對多重人格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覺醒和旁人的支持與鼓勵。書中有提及某些患者因病而被另一半離棄,甚至也和自己的骨肉分離,不管是對家屬或患者來說,都是非常痛苦且不幸。相較之下阿康可能是比較幸運一點的例子,有一個妻子扶持著他走過一切。
有些人似乎不相信多重人格現象,認為那些全都是假象,但如果這些都是真實的,這些懷疑就是對那些患者們最大的傷害。
我的文字和閱讀愛好都傾向於簡單白話,沒有華麗詞藻。閱讀鉅細靡遺的文字讓我感覺無聊透頂,大腦發暈。書寫具有水準的文字讓我感覺度日如年,大腦發暈。我深信我喜愛閱讀的文字是好文字,但我書寫的文字並不值得一讀。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心得]康麥倫.魏斯特 《第一人稱複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訪客回應:
<我要回應>我要回應>
HELLO!想留言嗎?
本板目前「沒有私密留言及悄悄話功能」,您的留言將會公開張貼。
留言中請勿公開真實姓名、電話、地址等等私人資料喔!
請勿張貼垃圾留言。Do not leave any spam message here.
最近垃圾留言氾濫,若造成您留言不便請多包涵。
如果送出留言後發現頁面上沒有顯示出來,請不必緊張,我看到之後會設為公開。